俄羅斯的記憶政治: 衛國戰爭勝利與俄烏戰爭(明報)
- Frank Wong
- May 7
- 6 min read
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俄羅斯稱為「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 周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自5 月8 日至10日,在烏克蘭實行為期3 天的停火,並藉此向外界,特別是美國,釋放俄方有意結束戰事的信號。
在過去3 年俄烏戰爭打得如火如荼之際,「勝利日」紅場閱兵僅吸引到部分前蘇聯國家(包括中亞五國、白羅斯(白俄羅斯) 和亞美尼亞)、古巴、老撾及幾內亞比紹的領袖出席慶典。然而,據近日報道,今年俄羅斯邀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巴西、斯洛伐克的領袖參與閱兵,甚至曾有傳聞指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是座上客。這是否意味着莫斯科的國際孤立狀態正逐漸成為過去?
更重要的是,究竟二戰的歷史遺產在當代俄羅斯的政治和輿論中發揮着怎樣的作用?身處戰爭時期的俄羅斯人,又是如何看待二戰結束80 周年這一特殊時刻?
創造「有用的過去」
重塑歷史事件,往往具有兩種主要的政治功能,包括動員群眾支持,以及提升政權的合法性。對於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政府而言,衛國戰爭的勝利是民族國家建構(nation-buildi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這一核心,克里姆林宮得以將歷史脈絡上溯至19世紀初抗擊法國拿破崙的衛國戰爭、17 世紀初俄波戰爭中的莫斯科保衛戰,以及14 世紀末擊敗蒙古人的庫里科沃之戰,將俄羅斯自留里克時代直到今日的歷史重新串連起來,藉此為當代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建立重要支柱。
衛國戰爭也成為團結俄羅斯人的象徵,因為在蘇聯解體後,它是唯一能夠團結持不同政見人士的歷史事件。克里姆林宮亦訴諸蘇聯人民在衛國戰爭中所經歷的苦難集體回憶,以歌頌為祖國利益而犧牲的崇高情操和捍衛國家獨立的決心,畢竟蘇聯是二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此外,作為戰勝國的俄羅斯享有聯合國共同創始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藉此合理化其肩負確保世界秩序公正可靠的特殊使命。
衛國戰爭歷史的重要性,使克里姆林宮難以容納異見,任何對「勝利日」的質疑均被徹底邊緣化。此前,曾有聲音質疑這場勝利所付出的代價,並呼籲對斯大林主義的罪行,尤其是《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進行法律調查。有鑑於此,俄羅斯下議院國家杜馬於2021 年通過修正案,禁止公開將蘇聯領導人與納粹德國領導人在二戰期間的目標相提並論,並禁止否認蘇聯在解放歐洲國家過程中的人道主義使命。
為侵烏辯護與爭取支持
透過與衛國戰爭歷史的類比,克里姆林宮尋求合理化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早在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後,俄羅斯當局已逐漸將衛國戰爭的類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例如在戰爭電影中,將烏克蘭人定型為好人(與俄羅斯「老大哥」並肩作戰者)和壞人(穿著烏克蘭民族服飾的叛徒),以激起國民對抵抗俄羅斯者的仇恨。
回到今日,莫斯科故意將烏克蘭的國家認同與背叛、極端民族主義及納粹通敵主義混為一談,並指控基輔對烏國內俄裔人口實施系統性迫害,最終將自己描繪成將烏克蘭人從納粹暴政中解放出來的紅軍,藉此爭取民眾對其出兵的認可和支持。根據俄羅斯軍事博客所述,儘管俄烏戰爭與上世紀的作戰模式迥然不同,但兩者唯一的相似之處在於俄羅斯所面對的敵人同樣是法西斯主義者。
衛國戰爭的經驗亦成為俄烏戰爭的借鑑, 尤其體現在政治宣傳層面。衛國戰爭期間創作的海報至今仍為俄國人所熟知,但在俄烏戰爭初期,國內曾有聲音批評當局竟未推出任何海報,展示俄軍解放頓巴斯人民的重要使命以及烏軍的野蠻殘酷,皆因當時俄方尚未組織專門製作和發布海報的機構。開戰一年後,莫斯科街頭才出現招募軍人的海報,設計風格類似香港科幻電影《明日戰記》,海報上書寫着「我們的職業是保衛祖國」。網上亦有海報描繪兩輛坦克並駕齊驅, 分別為蘇聯時期的T-34坦克(並以支持戰爭標誌「Z」作展示)與現代的T-90 坦克,藉此將俄烏戰爭與衛國戰爭相連結。除此之外,俄國國內同樣為人詬病的是缺乏愛國歌曲,更有不少藝人明星在戰爭時期譴責政府的決定,並選擇逃離自己的祖國。
儘管俄羅斯發動了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莫斯科卻批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修正主義者,因為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被視為意圖打破後冷戰時代的國際秩序。西方國家對二戰歷史的重新演繹,強化了克里姆林宮指控西方試圖消除俄羅斯文化影響的說法。俄國歷史學者批評西方國家試圖貶低俄羅斯對二戰勝利的貢獻,例如宣稱奧斯威辛集中營並非由紅軍解放。此外,儘管法國曾表示歡迎一些俄羅斯代表參加盟軍諾曼第登陸80周年紀念活動,卻明確表示不希望俄國領導層出席。同樣地,前蘇聯國家對「勝利日」態度的轉變,也被克里姆林宮歸咎為西方國家的圖謀。例如,烏克蘭跟隨歐洲將抗戰紀念日改為5 月8 日( 德國於1945 年當天晚上在柏林投降,但基於時差問題,協議生效時在俄羅斯已是翌日);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則在俄烏戰爭後禁止民眾於5 月9 日公開慶祝「勝利日」。
戰時「勝利日」的民情轉變
「勝利日」是俄羅斯的公眾假期, 自2008 年起, 閱兵儀式恢復展示冷戰時期的重型武器,並首次向海外觀眾轉播,藉以向外彰顯國家的軍事實力。「不朽軍團」(Immortal Regiment)集會始於2012 年,當局呼籲國民攜帶老兵親屬的肖像莊嚴巡行,以象徵後人傳承先祖參與衛國戰爭的堅毅與犧牲精神。
在俄烏戰爭期間,紅場閱兵的規模大幅縮小,包括參與士兵數量及展示的軍事裝備。空中編隊的飛行環節直至去年才恢復,而「不朽軍團」自前年起基於安全考慮改為在線上舉行。根據俄國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Center) 的調查,僅有8% 的莫斯科居民參加了線上版本的「不朽軍團」。戰時「勝利日」的唯一亮點,莫過於去年在首都勝利公園開幕的繳獲武器展覽,展出包括美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生產的軍事裝備。根據民調顯示, 大多數莫斯科人(61%)對展覽持正面態度,且近半受訪者(48%)因軍事裝備展覽而對俄羅斯感到自豪。
俄羅斯人素來視新年為最重要的節日,但自俄烏戰爭爆發後,「勝利日」的重要性迅速提升,其地位甚至超越了新年。有趣的是,俄烏戰爭也改變了俄羅斯人對蘇聯在衛國戰爭中主要盟友的形象。儘管美國、英國和法國仍被視為盟國,但相關比例已經有所下降。相對而言,自克里米亞危機後,認為中國是蘇聯盟友的俄羅斯人比例有所增加。與此同時,近年來愈來愈多俄羅斯人將波蘭和法國視為衛國戰爭中的敵對一方。此外,大多數俄羅斯人相信蘇聯可在沒有盟友幫助的情况下贏得衛國戰爭,而持此觀點的受訪者比例於俄烏戰爭開始後逐漸上升至72%。
結束戰爭的期望影響
特朗普上任曾為俄烏戰爭帶來停火的憧憬, 而衛國戰爭的經驗勢必影響俄羅斯人對停戰協議的預期。自戰爭爆發以來,逾七成俄羅斯人一直堅信軍事行動將以俄國勝利告終,儘管勝利的定義很可能由普京決定。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美國(70%)應該參與談判以結束當前衝突,比例遠高於烏克蘭(49%)和歐盟(29%),或許正反映出他們對波茨坦會議重現的期待。
蘇聯為衛國戰爭的勝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藉由收復版圖和擴大影響力,使人不再懷疑其意義。同樣地,今日俄羅斯人認為烏克蘭加入北約(81%)、將已舉行「入俄公投」的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77%),以及扎波羅熱和赫爾松(71%)歸還給烏克蘭,是無法接受的停戰條件。俄羅斯人還希望在烏克蘭建立親俄政府(73%)、解除西方制裁(71%),以及削減烏克蘭軍力(70%)。
關鍵在於,俄羅斯上下對烏克蘭寸步不讓,但基輔政府會否全盤接受?即使美國放棄對烏克蘭的援助,烏克蘭軍隊仍可能毅然戰鬥到底,尤其他們對美援依賴的關鍵性仍有待證實。歸根結柢,俄烏戰爭的真正結束,既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