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伊衝突的中俄視角(明報)

【明報文章】去年,有美國智庫研究員創造了「動亂軸心」(Axis of Upheaval)一詞,用以形容俄羅斯、中國、伊朗與朝鮮之間日益加強的反西方合作。這建基於俄羅斯在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體」於烏克蘭開展代理人戰爭時,能夠取得中國提供的經濟支持與軍民兩用產品、伊朗供應的自殺式無人機及短程彈道導彈,以及朝鮮的人力資源支援。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在伊朗遭遇以色列空襲之際,6月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雙方共同譴責以方軍事行動,並強調伊朗核問題只能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對於美國襲擊伊朗核設施,中俄外交部同樣強烈譴責,普京更形容這是對德黑蘭毫無根據的侵略行為。

俄羅斯的盤算

自去年底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倒台後,伊朗已成為俄國在中東地區的最重要戰略伙伴。倘伊朗同樣出現政權更迭,俄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將盪然無存,因此莫斯科竭力避免這一局面發生。

伊朗與以色列及美國爆發衝突,亦對俄國的國際聲望造成損害,原因在於莫斯科對德黑蘭顯得力有不逮,無法提供實質援助。有別於去年6月俄國與朝鮮簽署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莫斯科與德黑蘭於今年初簽定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並未包含共同防禦條款,反映兩國尚未建立正式的軍事同盟關係。普京以此回應外界對俄方是否能向伊朗提供更多援助的質疑,並透露俄方曾邀請伊朗參與防空系統領域的合作,但德黑蘭沒有表現出太大興趣。

伊朗對於俄國口惠而實不至是否感到失望,僅從公開場合和官方文件無法確知。不過俄羅斯一直在伊朗核問題上採取平衡策略,並以此作為談判籌碼,以換取美國讓步及更多利益,這早已令德黑蘭體會到莫斯科的不可靠。

撇除伊朗政權倒台的風險,俄羅斯正試圖在美伊衝突裏化危為機。中東地緣局勢緊張,一度推高國際油價,使作為能源出口國的俄羅斯得以從中受益。在以伊衝突爆發前,俄羅斯財政部於上月初,將本年度預算赤字佔生產總值比重從0.5%上調至1.7%,主因是國際油價下跌令其能源收入減少,當時預計低油價狀况將持續一段時間。中東局勢升溫,有望提高俄國能源收入,從而避免出現巨額財赤。不過普京未過於樂觀,他指出近期油價漲幅有限,且已趨於穩定,而且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OPEC+)隨時可以增產,以增加全球市場供應。

此外,以伊衝突令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關注與資源投入有所減少,這也是俄方樂於見到的局面。隨着俄國提升無人機產能並新建發射基地,自上月中旬起,俄軍持續對烏發動更大規模無人機攻擊,導致大量平民傷亡。然而,相關報道時常被以伊衝突事態所掩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曾表示,他擔心在中東局勢再度緊張之際,美國軍事援助可能會從烏國轉向以方,尤其是在應對無人機所需的攔截導彈方面。有俄國媒體分析指出,伊朗問題可能會削弱美國對烏克蘭戰爭的關注與介入,這種情况對莫斯科而言,比對基輔更為有利,因俄軍在戰場上具備「地面」優勢。

最後,克里姆林宮仍寄望俄國成為中東和平締造者,儘管其在烏國的軍事行動難以稱得上和平。普京多次表示,自己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美國總統特朗普等主要持份者保持聯繫,惟俄羅斯對這三國的實際影響力仍值得商榷。

中國的利益

相對而言,中國在伊朗與以色列及美國的衝突裏所面對的風險,主要集中於經濟層面。中國目前是伊朗石油最大進口國,據報約九成伊朗石油出口流向中國,佔中國石油進口總額約14%。更甚者,若伊朗為報復而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中國的能源安全亦將面臨嚴重威脅。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去年經該海峽運輸的原油中,高達84%流向亞洲市場,其中中國佔比達34%,遠高於印度(13%)、韓國(12%)及日本(11%)。據估計,中國有約45%石油進口需經霍爾木茲海峽運送,包括來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曼、阿聯酋等主要石油供應國的原油。

儘管中國於2023年3月成功調解伊朗與沙特的關係,展現其在中東地區日益積極的新角色,但以伊衝突無疑再次考驗中方外交手段及地區影響力。僅憑經濟手段,北京是否有能力約束伊朗行為,並向海灣國家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仍待觀察。加沙戰爭爆發後,中國鮮有明確譴責哈馬斯對以方的攻擊,反而對以軍行動表示強烈譴責,導致中以關係急劇惡化。上述事態發展,使中國在以伊衝突裏作為調解者的角色充滿局限。

爆發「三戰」的可能

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後,有民眾走上街頭遊行示威,表達對第三次世界大戰及核戰爭爆發的憂慮。然而,中俄均不太可能向伊朗提供直接軍事援助,導致德黑蘭不得不獨自面對以色列和美國的攻擊。

俄國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仍未結束,其經濟與國防工業也難以負擔向伊朗提供額外軍事援助。面對美以空襲,伊朗最需要的是俄國先進防空系統。然而俄方究竟有多少庫存可供轉讓而不損及自身防空能力,仍是未知數。更何况,俄國亦無法保證這些武器在轉運過程中不會被以軍追蹤及摧毁。

同樣地,中國一向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因此難以預期會出兵支持伊朗。中國在中東採取務實且平衡的外交策略,與伊朗及阿拉伯國家均建立了良好的經濟與外交關係,因此也希望避免捲入錯綜複雜的地區衝突。此外,中國若軍事介入美伊衝突,也可能對中美貿易談判產生不利影響。

可見,不宜高估所謂「動亂軸心」的內部團結性。中俄更傾向建立一個主張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國家陣線(例如包括巴西和印度),以共同說服美國及其中東盟友保持克制。在這些前提下,伊朗象徵式地報復轟炸美軍基地,以避免引發美國進一步還擊並導致局勢升級,似乎成為無可奈何的抉擇。至於日前以伊停火,能否帶來持久和平,恐怕仍難樂觀。



© 2025 Frank Wong Ka-Ho

bottom of page